-- 作者:piao
-- 发布时间:2007/3/12 15:20:07
-- 首饰佩戴学
之-----------耳饰篇
曼妙的耳畔风景
首饰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习俗,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上千年之久,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民俗内涵,成为其最大的存在价值。 人类真是一种很奇妙的生物。在5千年前,我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发明衣服,就已经开始佩戴首饰了。更有趣的是,我们竟然能够残忍地刺破自己的耳朵,发明了最初装饰耳朵的耳钉。而后,这种审美方式渐渐成为一种习惯。几千年来,仿佛天经地义地要求(尤其是女孩)一定要想方设法在耳朵上“打孔”,以达到女性独特的优雅美感。 在古代,耳饰的分类很多。有圆形环状缺口的,直接夹入耳垂,一般以玉质常见,称为玦。有圆柱形喇叭口,撑大耳孔后将其贯入耳孔的,常见的有琉璃材质,称为耳珰,尤其以琉璃耳珰为绝妙。有金属制的环形耳饰,扣入耳孔的。有由耳环演变而来的耳坠,在耳环下悬坠一枚或一组装饰,材质丰富多变。后者的发展,也包含了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许多约束,在佩戴了灵动的耳坠之后,要求女性仪容端正,要保证耳坠不能移步亦摇,时刻提醒女性自我约束、自我检点。这种严苛的礼教直到唐朝才有所缓解,为了争取平等自由,许多女性都拒绝穿耳。可是,自由之风没有能够坚持多久,到了宋朝,一切又恢复如昔了。 不过,好在清朝开始,耳饰文化中除了礼教约束之外,更多了审美功能的强调。在优美多变的形式发展基础上,耳环的摇还是不摇,似乎不再被看得很死了。甚至在某些角度上,这还体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。 在很久以前,男性也有穿耳的习惯。这一点可从文化发展较平缓的少数民族中看出。据说,男性的耳饰往往强调刚毅之美,夸张而简洁的造型始终是其主流。但自从耳饰成为女性特征以后,男性就退出了耳饰的佩戴队伍。到上世纪中叶,我们忽然又看到了一些男性开始戴耳饰,这和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颠覆潮流有着直接的关系。包括我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转变,也使得单边耳钉成为了某种特定的性取向暗示。 潮流到底是什么,有时候真的很难解释。在今天这样文化交错冲击的时代,仿佛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。我们做着叠加文化的游戏,努力打破传统束缚,创造自由的形式。左右两边可以色彩相反、长短不一,结构可以大胆改造成“耳朵挂饰”,就连单边耳钉也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。标新立异就是当今潮流。 现今,对于耳饰来说已经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时代,我们不要再多虑礼节问题,更没有形式的限制。唯一所剩的就是美感的因素。耳饰的造型有大有小、有长有短,还有非常多的材质可选。耳饰具有脸部、甚至颈部的装饰作用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相貌特征挑选合适自己的耳环。对于脸型秀美者来说几乎适合戴所有的款式;对于圆形脸的人,比较适合耳钉或是上大下小型的耳坠;对于长型,可以选择较大的耳钉或上小下大的耳坠来调整脸型;而具有方脸型的人,则比较适合造型优雅的耳钉来柔化脸部轮廓。如果身上同时要佩戴其他种类的饰品(如戒指、项链、胸针等),要注意材质和款式的统一。 关于耳环的材质选择,主要要考虑到本身的适应性。在刚刚打好耳洞的时期,最好选择金属稳定性较高的足金耳饰,这样对伤口比较安全。而有些人的体质比较敏感,即便在很长时间以后依然会产生过敏,这就要每天注意清洁,在购买新的耳饰试戴时注意先清洁插针。 耳饰的保养主要根据其材质来选择方式,而总的来说,每天睡觉前都能取下是基本的。清洁耳针非常重要,但注意不要用酸碱性的溶剂,以防止渗透腐蚀材质表面。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-3-12 15:23:58编辑过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