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

-  中国宝石城商务网论坛  (http://old.baoshicheng.com/bbs/index.asp)
--  [翡翠玉器]  (http://old.baoshicheng.com/bbs/list.asp?boardid=8)
----  [转帖][原创]古玉辩识入门及翡翠的分级  (http://old.baoshicheng.com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8&id=30907)

--  作者:莉红
--  发布时间:2008/7/15 19:13:50

--  [转帖][原创]古玉辩识入门及翡翠的分级

且不论博物馆里的精品,也不说具体哪朝哪代是如何断代的。就说说民间市场上容易遇见的小东西,是古是新的一些很基础但有效的分辨方法。


这里说的“古玉”首先得到代,也就是清朝末年以前,民国东西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以内。


古玉,分墓葬和传世2种。


传世品:大多年代不长,多见者为清朝中后期作品,玉色温润可喜,雕工细致灵动,可以说雕啥象啥,有很浓的写实意味,表面处理光泽比较柔和,部分带明显的橘皮纹。

仿制传世品,多用白料,请好工精工细作,用棕榈刷或猪鬃刷长期摩擦玉器表面,以仿造包浆。


基础区分方法:真品刻线内包浆与突出部分一致,包浆颜色较温润,仿品刻线中包浆淡或刻线中无包浆。真品因为经几代十几代人的反复盘摸(微观上等于长期抛光),用50倍显微镜观察刻线,感觉象沟渠(赝品的刻线看着感觉象龟裂),边角圆滑,所以盘摸起来不易带脏。


生坑墓葬品:色多干涩,带沁色,部分带土蚀纹,我就不在这里论述真假沁色的区别了,呵呵,说起来长篇大论的,而且光看文字不看实物根本弄不清楚。


基础区分方式:


1:沁色——因为古玉在墓中受沁环境复杂,所以理论上不存在只带一种沁色的墓葬品,只是沁的多少罢了,只要留意观察,一定会有2种或以上沁色。


2:土蚀纹——高倍放大镜下看着象“梯田”,大坑里有小坑,甚至出现3、4层坑重叠的情况,坑底是平面,而且每一个“坑”底下都对应一丝沁色。赝品多用喷沙或划针在表面刻画,放大镜下看着是密密麻麻的小陨石坑,一般不会出现坑坑重叠的现象,坑底是弧度的,沁色分布很乱,可能“坑”底没有,坑外面反而有沁色,呵呵。


熟坑墓葬品基础区别方法:结合传世品的包浆,生坑墓葬品沁色、土蚀纹路来看。


补:清朝和明朝玉器,相对来说清朝的雕工细至,刻线中多做抛光,表面光泽温润柔和。明朝雕刻粗犷,刻线中多保留拓片痕未经精细抛光,表面光泽刚硬,有很强烈的玻璃光泽。


Copyright © BaoShiCheng.Com 2005 - 2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