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vbbs
收藏本页
联系我们
论坛帮助
dvbbs

>> 其它珠宝
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 
中国宝石城商务网论坛〖 珠宝知识论坛 〗[其它珠宝] → 戒指知识介绍

您是本帖的第 2487 个阅读者
树形 打印
标题:戒指知识介绍
娟子
美女呀,离线,留言给我吧!
等级:版主
文章:250
积分:2684
门派:无门无派
注册:2007年3月18日
楼主
用支付宝给娟子付款或购买其商品,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、安全、快捷!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娟子

发贴心情
戒指知识介绍

戒指——套在手指上做纪念或装饰用的小环,用金属、玉石等制成。戒指一物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,还无定论。在中国,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从大量文献来看。秦汉时期,我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。戒指传至民间,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。男女互爱,互相赠送,山盟海誓,以此为证。

一、戒指的由来

1、戒指的由来-野蛮说:

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,当时,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。经过多少年的演变,枷锁变成了订婚、结婚戒指,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。

2、戒指的由来-崇拜说:

戒指源自古代太阳崇拜。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,象征太阳神日轮,认为它象太阳神一样,给人以温暖,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,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,真理与信念。婚礼时,新郎戴金戒指,象征着火红的太阳;新娘戴银戒指,象征着皎洁的月亮。

3、戒指的由来-禁忌说:

戒指异名“指环”,史书中称“约指”、“抠(左边应为“弓”)环”、‘手记”、“代指”等。最初,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。当有了身孕或其它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,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,以禁戒帝王的“御幸”,平时则用银指环,套在右手。后来,戒指传到民间,去其本义,以为美观,久之便留成风气。明代都邛《三余赘笔》记曰;“今世俗用金银为环,置于妇人指间,谓之戒指。”从字面分析“戒”字含有禁戒之意。因此,妇女在当时政指环,并非为了炫美,也非为了装饰,而是以示警慎,起着禁戒的作用。返回

二、戒指的戴法

戴戒指是爱的语言。戒指一般戴在左手(戴右手做事不太方便)

在国外,不戴戒指也表示“名花还无主,你可以追我”。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,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,它是与心相关联的,因此,讲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。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:

食 指--想结婚,表示未婚;

中 指--已在恋爱中;

无名指--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;

小 指--表示独身。

至于右手,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:那就是无名指。据说戴在这里,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。返回

三、戒指物语

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,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,喜欢戴哪根手指,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.

对女士来说——

.喜爱粉红钻或粉红色珊瑚者,感情丰富而浪漫。

.喜爱红宝石或红碧玺者,热情似火。

.喜爱蓝宝石或海蓝宝者.较内向冷淡。

.喜爱祖母绿或土耳其石者,情感纤弱。

对男士来说——

.戴纯银戒指表示性情温和,易迁就他人。

.戴金戒指者较重视利益,往往会有精明的生意头脑。

.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质,处事严谨。

手指与戒指——

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,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。

.喜戴在食指者,性格较偏激倔强。

.喜戴在右中指者.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。

.喜戴在左中指者,有责任感,重视家庭。

.喜戴在小手指者,有自卑感。

.喜戴在无名指者,无野心,随和,较不计较得失返回

戒指的相关话题

戒指因男人的需求而诞生?

戒指的实用性实在太广大了,大家总认为一枚小小的戒指,无论华丽与否,意义为何,它总是理所当然的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;要追溯戒指的背景,首先就得看看三千多年前,当世上还没戒指时,古埃及统治阶层为了要将代表权力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,又避免套在手上的累赘,索性将它镶在指环上;日子久了, 人们觉得男士手上的小印章蛮美观的,於是不断的改良,并流传为女士的饰品,这就是戒指最初的由来。

戴戒指的学问

埃及人最早使用戒指,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,小圆环表示「永恒」;中国宋代已有珍珠戒指,意味著「家庭团圆」。在过去,男女将戒指当作定情物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,因为那个位置正好有血管直捣心脏,用以比喻用心的真情。在现代,人们大多习惯将戒指戴在左手,因为右手的活动量较大,容易产生碰撞而使得宝石受损;当然,若又刻意凸显宝石的存在,右手便是绝佳的「秀场」罗~

结婚戒指的由来

现今基督教婚礼中,有两项传统仪式源自罗马的习俗。一是新娘把戒指戴在左的无名指上,因为罗马人相信此处有一条神经直达心脏。二是新娘要由新娘抱过门槛进入新房,以免入门时跌倒或左脚道先跨入,因为罗马人相信这两件事都会导致神祗降下厄运

ip地址已设置保密
2009/3/31 17:46:19

 1   1   1/1页      1    
Copyright © BaoShiCheng.Com 2005 - 2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