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vbbs
收藏本页
联系我们
论坛帮助
dvbbs

>> 其它珠宝
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 
中国宝石城商务网论坛〖 珠宝知识论坛 〗[其它珠宝] → 和田玉文化初探

您是本帖的第 2740 个阅读者
树形 打印
标题:和田玉文化初探
lizi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等级:论坛游民
文章:171
积分:2130
门派:无门无派
注册:2008年7月5日
楼主
用支付宝给lizi付款或购买其商品,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、安全、快捷!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lizi

发贴心情
和田玉文化初探

玉器历史源远流长。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乃至大中华文化圈的特有文化。玉由祭奠器、礼器、实用器直至玩赏器的衍变与交合,其脉络与泛文化现象值得考究与探讨。笔者作为玉制作者,对和田玉文化探索如下:

一、玉的泛文化特性与时代特征:

玉是文化的一种附会,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。形式化与内容的结合是有别其他文化的一大特征。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,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。中国文化的延续性,其根本点在于农耕文化与天人合一思想的交融。中国文化一直在寻找一切的可能在天人合一的脉络里寻求发展。天授与倾覆,寄托与背离,自我的审阅与超脱,历史与延续,变革与继续,也同样在和田玉文化里贯穿。

我非凡感爱好的是和田玉的泛文化特性。中国现在热衷于总结文化,但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却被普遍忽略,迁徙性文化、突变性文化从本质上讲不应被编制为文化,而和田玉文化,作为延续性、发展性、时代特征性等各方面突出的文化,其最被留意的应该是其泛文化特性。即,其与时代的结合与超脱,其在时代文化里的折射作用与展示作用,残留文化的能力。举例说明,玉的配饰与礼器功能,一般认为是不能共存的,但近几年的考古发掘表明,玉的配饰与礼器功能一直是共存的,而且和田玉文化有一非凡的现象值得关注,即每一次对和田玉的开放都会导致和田玉在配饰上的一次大飞跃,如汉代、宋代、明代、清代,非凡是从帝到王到官到民,再到官到王到帝,在清代终于圆满成就了其泛文化特性。

和田玉的文化特性还表现在其加工方式的延续性,比如在砣机及解玉砂出现后,玉器的加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改变,但雕饰与设计风格的变化,反而进一步验证了和田玉的文化特征。这是中华文化的强烈历史感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。玉的存在,使文化得以附会。这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,是旷古与现代的融合,是今天可以留给未来的标示,是一种追溯与昭示。相反,例如青铜器、瓷器等,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历史,一种状态,其延续性被材质、加工等所肢解,文化成为碎片了。

玉文化的属性,审美标准的唯一性或明晰性,也使得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章可循,有法可依。质地的标准与器型的传承,使玉文化的脉络极易寻找。同时,也保证了其泛文化特质的进一步延展和影响。

玉文化的另一个特性,就是儒家文化的特性。玉文化是鲜明的儒家文化,它并没有如其他文化那样,成为儒释道的融汇与融合。这一特性,使玉文化凸现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,甚至有些排他性的文化特质。

玉的玩赏性与实用性的矛盾对立与统一,充斥在玉文化的发展中,这同样是玉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质之一。这类矛盾在其他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中并不常见。这种矛盾,也直接导致了玉文化在每一个时期,都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。

我们不难发现,当你获得的玉器有明显的历史特征时,这件玉器就会将你的感觉带到那个时代,进而对玉本身更为悠远的存在获得感应,这种融入的感觉、交相辉映的感觉是其他艺术品很难达到的。艺之高者,身居于外,神游其间。这是文化浸润而不是单一物品的浸润。在玉的古今淡化与玉的审美唯一的双重作用之下,玉的文化得以延伸与传承。

但是,我们在审阅玉文化的时候,对其时代特性,我们必须加以注重。

ip地址已设置保密
2009/4/8 14:08:33

 1   1   1/1页      1    
Copyright © BaoShiCheng.Com 2005 - 2006